鬲,本身也在不断演进,做大了就变身为陶鼎。如下图。
因为青铜器的出现,陶鼎也发展为青铜鼎了。 东汉之后,为什么叫“三国鼎立”呢,就是鼎有三只腿。其实,鼎最初是贵族家庭煮肉的用的,后来发展成为礼器了。国之大事,在祀与戎。发展为祭器后,四足的鼎也出来了。所以,古代的鼎有三足,有四足,三足早,四足晚。三足鼎为阳鼎,圆腹状,用作祭天。四足鼎为阴鼎,呈方状,用作祀地。
鼎本来是煮肉的,后来为什么退出了饮食的历史舞台,成为专门的祭祀礼器了呢。那是因为,人们发现,青铜器用得时间久了,会中毒。青铜器是有毒的,含有很多的铅、锡,长期用青铜器饮酒,其实就是慢性中毒。商纣王后来性情大变,很可能就是金属中毒了。随着铁铝的产生,青铜就退出了历史舞台。
吃饭还是要健康,用铁制品吧。所以,带锅耳子的铁锅出来了。一直用到今天。
你看,原来的铁锅是带三足的,很像鬲。这个样子的铁锅一直用到近现代。当然,后来最常见的还是没有三足的铁锅,因为家家都垒了锅台。三足的铁锅是户外用的。
我们来总结一下:煮饭的器物的历史演进大概是这样的釜—>鬲—>鬹—>鼎/鍑—>锅。
只煮是不行的,人还要吃馒头,要蒸。怎么办呢?在鬲上加个器物吧,就做了一个下面开有很多小孔的 罐,叫作 甑。
把 甑放在鬲上,鬲中放入水,甑里放入馒头,这就可以蒸了。甑和鬲,合起来就叫甗。
以上是讲的是煮饭、蒸馒头,下面说说煮水。
古代用鬲或 鍑煮水的时候,往盛水的器皿里倒水的时候不方便,容易溢出。
咋办?一天,一个古人可能看到了鸟嘴,就脑洞大开,创意来了。那就在上面的圆口那里做了一个锥型的豁口,口部做成了槽型的“流”,也称作“喙”,这就变成了鬹(发gui音,上规下鬲。是不是可以理解为:规范后的鬲)。
用了一段,觉得鬹倒起来是方便了,可是人还得小心翼翼的,总拿着架子,很累。这怎么办呢?有人又开始想了。索性,做成圆管型的吧,圆管四周有遮挡,这样就不用拿架子了。说干就干,就又改革了,新做出的陶器就是盉。
改造为盉后,因为上有盖子,节省木材, 煮水更加效率高了。再发展,发展为什么了,你也可以猜出来的,就是壶了。
煮水的器物的历史演进大概是这样的釜—>鬲—>鬹—>盉—>壶。
盛放食物的器物和盛放美酒的器物,又有很多的。商周时期,盛饭的器物,贵族和平民用的不一样,贵族有簋、簠、盨、敦,是青铜器;平民用箪,是竹制品。
这个是 簋。《诗》云:“於粲洒扫,陈馈八簋。”这句话的意思是,把房屋打扫干净了,又摆了八簋的食物。说完簋,我们再来看簠,看它们有什么区别。
看到区别了吗? 簋是圆形的,簠是方形的。再来看 盨。
盨是椭圆型的。那么敦呢?
敦太像簋了吧,是的,簋、敦是因时代不同而产生的异名,敦是簋的晚期称呼。
商周时代,普通老百姓用不起青铜器,日常生活的时候就用箪。孔子说颜回:“ 贤哉,回也!一箪食,一瓢饮,在陋巷,人不堪其忧,回也不改其乐。”颜回当年就是用的箪来盛饭呢。
老百姓家如果逢喜事宴请亲朋好友的时候,盛放食物的器物叫 笾或豆。
这是 笾,下面这个是豆。
两者是不是很像,怎么区别呢?最初竹制为笾、木制为豆,后来,两者都演进为青铜器了。《诗经 ·伐木》云: “笾豆有践,兄弟无远。”《诗经》还有一首很美的《豳风·伐柯》,其辞云——
伐柯如何?匪斧不克。取妻如何?匪媒不得。
伐柯伐柯,其则不远。我觏之子,笾豆有践。
这样读来,古风一下子是不是就弥漫开来了呢?认识了这些器物,再读古书的时候,就会对照上了。好了,本次我们先聊到这里,下次,咱们聊聊古人是用什么器皿温酒、盛酒、喝酒的吧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【韓國YaYa】歐式經典遊戲圍欄-8片(遊戲圍欄)
服务器端语言众多,究竟哪个才是最好的选择?